close

  一個是屹立在泉州洛陽江入海口千年而不倒、位列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的洛陽橋,一個是守衛泉州海岸線、有“地球之腎”美譽的紅樹林;一個是歷史的遺產,一個是自然的饋贈。它們,都是泉州人珍愛的寶貝。近年來,泉州海岸線大面積種植紅樹林,洛陽橋兩岸已現“紅樹圍橋”的現象。延續多年的“橋樹之爭”,矛盾重重,常令古橋保護者們陷入兩難境地。(1月12日《東南早報》)
  豈能容許年年爭議一再上演?相關各方應該與時俱進,尋求共識。
  其一:紅樹林非越多越好。很多人片面認為,綠色家園,就是樹木越多越好,其實,這是大錯特錯。我的家鄉現在山上樹木叢生,人根本進不去,稍不註意就常常燒山,就算不燒山,也沒有多少大樹,好樹,還不如數十年前的山上。樹太密,雜草太多,屋前屋後的樹更是煩人,樹葉到處飄,常常影響房頂瓦片流水,需要經常檢修。其實,老百姓都知道,樹也要講究數量和質量的和諧,絕非越多越好。
  其二:種樹護橋並不矛盾。樹沒了可以再種,橋沒了卻沒辦法再造!“紅樹圍橋”,擋住潮水自然進出,橋墩下倘無水流,整個洛陽橋的歷史風貌將蕩然無存。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石橋,其“筏型基礎”、“種蠣固基”,是中國乃至世界造橋技術創舉,倘若跨海橋變成陸上橋,損失是不可估量的。可借鑒高速公路多少米之內不得新建建築,科學論證、合理規劃,洛陽橋附近划出一定的區域種植樹木。
  其三:要考慮發展持久化。不能只看到環保部門和文保部門較勁,不能忘記當地的民眾,不能忘記科學發展。“一到夏天,潮水一漲,樹中的蚊子沒地方躲藏,都飛了出來,遭殃的是附近居民”。“以前這裡都是灘塗,哪裡有這麼多的紅樹林,樹苗一種下去,我們蟶苗田、海蠣地大面積縮水,基本上都沒了。”不能竭澤而漁,扶貧不如造血,完全可以在樹、橋、民眾、泉州之間尋求科學發展最大共識。
  僅僅停留在“橋樹之爭”,沒有共識,永遠解決不了問題,解決之道就在手中——這場“橋樹之爭”,相關各方到了坐下來談談,尋求最大共識的時候了。
  文/李雲勇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“橋樹之爭”當尋求最大共識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e11eewdy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